[湖北日报]油莎豆在湖北全程机械化,有望提升我国油料自给率

科研人员展示刚从地里拔出的“中油莎2号”。

  这种油料作物在湖北实现全程机械化,

  一旦大范围推广,可以提升我国油料自给率

  油莎豆又称虎坚果、油莎草,是原产于非洲及地中海沿岸国家的一种草本植物。油莎豆适应性很强,病虫害少,尤其适宜沙壤土有种植,是一种优质、高产、综合利用价值很高的的集油、粮、牧、饲于一体的经济作物,可以在我国边际地、沙化地种植。亩产油量是大豆的4倍,油菜的2倍,在草本油料作物中产油量最高。

  9月20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获悉,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开发的油莎豆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取得成功,填补了国内大面积油莎豆机械化种植的空白。

  当前,我国大豆及食用油对外依存度仍然很高,油莎豆有望成为大豆重要替代性原料。发展油莎豆产业,逐步替代大豆进口,对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提高食用油自给率具有重要作用。

  湖北省上世纪60年代开始引进种植油莎豆,由于油莎豆易种难收,人工成本远远超过亩产值及加工瓶颈,导致种植面积较少,发展缓慢。

  记者在监利县梅湖村油莎豆测产现场,油料所选育的油莎豆高产大粒型品种“中油莎2号”机收测产显示,每亩可产鲜果约1550公斤,亩产值5200元,纯收入超过3000元。

  该所油料作物逆境生物学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张学昆研究员介绍,油莎豆不饱和脂肪酸可达80%以上,富含维生素E及多种微量矿物元素,品质与橄榄油接近,是榨取优质植物油最有潜力的农作物,也是我国缺水的沙土资源利用种植结构调整最有前景的作物。创新团队经过十多年的攻关,突破了品种选育、全程机械化、产品加工等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油莎豆高产高效生产,将在监利县、英山县、随州市、石首市、钟祥市等县市进一步示范推广。

  油莎豆机械化收获现场

 

  正待收割的油莎豆田地

  小知识:

  油莎豆,是1960年从保加利亚引进的一种优质高产油料作物。地下长圆形的根状茎可生食、加工;果实含油率27%左右,被冠以“地下核桃”之称。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南北各地的沙滩、山坡、丘陵、林间。

  在国外,油莎豆已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等地区广泛成功种植。美国是油莎豆生产量最多的国家,主要集中在阿拉斯加、夏威夷等地,除食用油、饮料、咖啡代用品外,产品链延伸至功能性食品、化妆品、药品等。西班牙将“油莎豆乳汁”替代全脂牛奶供断乳婴儿食用,仅瓦伦西亚地区种植面积2500公顷、年产值6000万欧元,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产业。

  1952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从原苏联引种,并成功培育。上世纪六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批示推广油莎豆种植,以解决粮食缺口问题。1960年,在新疆伊梨地区试种和推广,用于防风固沙。2014年,油莎豆与小麦、大豆、花生、玉米一起,成为“月宫一号”植物舱种植的5种粮食作物,受到民众关注。2016年作为新油源,列入《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目前,北自黑龙江、内蒙、新疆,南至云南、广西、广东等20多个省区均有种植,2017年种植面积3.6万亩,2018年发展到20万亩以上,种植规模迅猛发展,产业化推广开始发力。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孟静、通讯员邹仕乔、邹锡玲)